- 手机:
- 13241838330
- 电话:
- 0531-87973995
- 邮箱:
- 2087217266@qq.com
- 地址:
-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
当你在朋友圈晒出军训时的集体照,是否注意到背景里的军事训练场?在网课群里分享作业答案时,有没有想过其中可能包含学校未公开的考试题库?青少年看似远离 “涉密” 场景,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触碰保密红线。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,青少年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更活跃,也更需要建立清晰的保密认知 —— 这不仅是守护国家安全的责任,更是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重要防线。
一、校园里的保密 “雷区”:这些行为可能 “踩线”
教室、操场、网课界面…… 熟悉的校园场景中,藏着不少容易被忽视的保密风险。在军事训练或研学活动中,部分同学会对军营设施、武器装备充满好奇,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。但《军事设施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禁止对军事禁区进行摄影、摄像,即使是普通军事管理区,未经允许的拍摄也可能涉嫌违法。某中学学生曾因在参观军营时偷拍装甲车照片并配文 “今天见了真家伙”,被网络巡查发现后,学校对其进行了严肃的保密教育。
学习过程中的 “信息分享” 也可能越界。期末复习时,有同学会在群里传播 “内部复习资料”,若这些资料是老师未公开的命题素材,就可能泄露学校的教学秘密;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,项目研究涉及的未公开数据、核心设计,随意透露给外校同学,可能影响比赛公平性,甚至构成商业秘密侵权。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互动:在论坛讨论 “我国最新航天发射” 时,若引用未经证实的 “内部消息”,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,误导舆论甚至危害国家安全。
社交平台的 “炫耀式分享” 暗藏风险。有些同学会晒出父母的工作证、单位会议室照片,看似在展示家庭生活,却可能泄露父母单位的涉密信息。某同学在微博晒出父亲参与的 “涉密项目会议” 现场图,尽管打了马赛克,但通过背景中的文件抬头和参会人员胸牌,仍能推断出项目内容,幸亏被及时删除才未造成严重后果。
二、法规护航:青少年必知的 “保密底线”
对青少年来说,遵守保密法规不是抽象的条文,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》规定,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,青少年也不例外。这意味着,当发现有人打探军事基地位置、询问涉密科研项目进展时,要明确拒绝并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。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则与每个人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。在班级群里随意发布同学的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,转发未经同意的病历、体检报告,都可能侵犯他人隐私。某班级因在家长群公开全班同学的成绩排名及家庭电话,被部分家长投诉,学校最终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批评教育。青少年要记住:“别人的信息不能随便发,自己的信息也要守好”,不轻易在陌生网站填写手机号、身份证号,避免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。
网络空间的行为受《网络安全法》约束。在贴吧、短视频平台看到涉及国家秘密的言论或图片,不要好奇转发,应立即向平台举报;使用公共 WiFi 时,不登录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账号,更不能处理涉及学校、家庭的重要数据。某同学在网吧连接免费 WiFi 登录学校内网,导致自己的作业和个人信息被黑客获取,这个案例提醒我们:网络便利背后,保密意识不能 “下线”。
三、养成记:把保密意识变成 “肌肉记忆”
培养保密习惯,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刻意练习,让合规行为成为自然反应。
建立 “三问” 思维:在分享信息前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——“这是我可以公开的吗?”“发布后会伤害他人或国家吗?”“有没有经过相关人员同意?”。晒照片时,花 3 秒检查背景是否有敏感元素;转发消息前,确认来源是否可靠;谈论父母工作时,避开 “单位名称、项目内容” 等细节。久而久之,这种 “停顿检查” 会变成条件反射。
参与沉浸式学习:通过校园保密主题活动深化认知。在 “模拟法庭” 活动中扮演 “泄密案件当事人”,体验因随意传播考试答案而被起诉的后果;参加 “保密知识竞赛”,用闯关游戏记住 “军事基地禁拍”“涉密不上网” 等知识点;制作 “保密小贴士” 手抄报,把法规要点转化为 “朋友圈三不发”“群聊四不说” 等朗朗上口的短句。某中学开展的 “保密情景剧大赛”,学生通过演绎 “拒绝陌生人打探学校安保方案” 等剧情,对保密义务的理解更深刻。
争当 “家庭保密小卫士”:青少年可以成为家庭保密的 “监督者”。提醒父母 “工作文件不带回家”“涉密电脑不连外网”;帮助家人处理快递单时,用马克笔涂抹姓名、电话;发现家中有标注 “涉密” 的文件,主动提醒放在保密柜。这种互动不仅能强化自身的保密意识,还能带动家庭形成良好的保密氛围。
青少年的保密意识,是国家安全防线中最年轻的一环。当我们在拍照时多一份审慎,在转发时多一次思考,在交流时多一点克制,就是在用青春力量筑牢保密防线。记住,保密不是束缚,而是成长的 “安全铠甲”—— 它让我们在自由探索世界的同时,懂得守护那些值得珍视的信息,成为既懂创新又守规矩的新时代青少年。
上一条 : 警惕!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窃听和泄密设备
下一条 : 让保密文化浸润社会肌理:从自觉到传承的践行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