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咨询电话:0531-87973995
课程类别Product category
政策信息 policy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手机:
13241838330
电话:
0531-87973995
邮箱:
2087217266@qq.com
地址:
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
保密知识
当前位置:首页 > 政策信息 > 保密知识
保密制度的不断更新及利弊:在变革中守护信息安全
发布时间:2025-06-17点击量:27

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,保密制度如同国家安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固护盾,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之中。以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》为典型,从国家层面为保密工作注入新内涵;企业等各类组织也在结合自身发展与环境变化,持续完善内部保密规章。深入剖析保密制度更新带来的影响,对于理解其在维护安全与促进发展间的平衡至关重要。

一、保密制度更新的驱动因素

(一)科技革新引发保密挑战

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,深刻改变信息存储、传输与处理模式。国家秘密载体向数字化转型,存储于云服务器、移动硬盘等设备,数据传输借由高速网络,处理借助智能算法。这虽提升信息流转效率,却大幅增加泄密风险。境外情报机构凭借强大网络武器研发能力,利用技术漏洞构造新型窃密木马,如针对云计算平台数据窃取、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敏感信息。2024 年保密法修订,正是着眼于此,新增支持保密科技创新条款,明确涉密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与风险评估要求,规范安全保密产品和技术装备管理,从法律层面引导保密科技发展,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。

(二)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安全需求

世界格局加速演变,国际竞争日趋激烈,国家间情报战暗流涌动。一些国家为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领域抢占优势,不择手段窃取他国核心机密。地缘政治冲突、贸易摩擦频发,让国家秘密安全面临更大威胁。在此背景下,保密制度作为国家安全屏障,必须与时俱进。我国通过修订保密法,旗帜鲜明将党管保密写入法律,完善领导体制,明确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职责,强化党对保密工作的统一领导,从顶层设计强化保密工作力量,抵御外部风险。

(三)国内发展对信息管理的新要求
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,政府职能转变、市场活力释放,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参与政府事务,触及国家秘密可能性增加。同时,信息公开与保密平衡需求凸显。民众对政务透明呼声渐高,而关键信息泄露又可能损害国家利益。保密制度更新既要保障信息合理公开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,又要确保核心秘密安全。新修订保密法明确保密事项范围确定原则,完善定密、解密制度,增加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条款,正是对国内发展新需求的回应,力求在保密与公开间找到精准平衡点。

二、保密制度更新的积极影响

(一)提升保密工作科学性与精准性

新制度在定密、解密环节实现重大突破。明确保密事项范围确定应遵循必要、合理原则,进行科学论证评估,从源头提升定密科学性。将国家秘密审核由定期改为每年审核,压实定密机关、单位解密审核主体责任,推动及时解密,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。例如,全国地质资料馆依据新规定开展大规模解密审核,公开经审查的地质资料,提高借阅使用效率,为科研、工程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持,在保障秘密安全同时,激活信息价值。

(二)强化技术防护,提升保密能力

保密制度更新大力推动保密科技发展。鼓励支持保密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,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依法保护知识产权。在涉密信息系统管理上,要求规划、建设、运行、维护全流程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,配备保密设施设备,定期开展风险评估,避免 “带病运行”。企业等组织依据这些导向,加大在加密技术、访问控制、数据脱敏等方面投入。如某科技企业研发新型加密算法,应用于内部涉密数据存储与传输,大幅提升数据安全性,有效抵御外部攻击。

(三)完善保密管理体系,增强执行力

制度更新对保密管理体制机制、监督管理、法律责任等全方位优化。在管理体制上,党管保密的强化确保保密工作政治方向正确,发挥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。监督管理方面,严格规范行政许可、检查、案件查处等行为。法律责任上,对泄密行为惩处细化,增强法律威慑力。机关单位借此完善内部管理,明确各部门、岗位保密职责,加强涉密人员培训与管理,规范信息流转流程。某涉密科研单位重新梳理保密管理流程,对涉密人员分类分级管理,加强日常监督检查,有效减少泄密隐患。

三、保密制度更新带来的潜在挑战

(一)制度适应成本增加

新制度推行初期,机关、企业等各类组织需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适应调整。人员方面,要组织全员培训,学习新制度条款、操作流程,如保密法修订后,政府部门组织多轮培训解读新规定;物力上,可能需更新保密设施设备,如涉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以满足新的风险评估要求;财力上,培训费用、设备采购费用、系统维护费用等支出增加。尤其对中小企业,这些成本可能构成较大负担,部分企业可能因资金紧张,在制度落实上打折扣。

(二)信息流通与共享受限

为确保保密,新制度对信息传播、共享设置更严格限制。在国家层面,涉密信息跨部门、跨区域共享需层层审批,流程繁琐;企业内部,部门间涉密信息交流也面临更多约束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流通效率,可能导致工作协同受阻。例如,科研项目涉及多部门协作时,因保密审批流程长,数据共享不及时,延误项目进度。在追求高效创新的当下,如何在保障保密前提下,优化信息共享机制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(三)对人员素质要求提升,管理难度加大

新制度下,对保密人员专业素质、责任意识要求更高。不仅要熟悉复杂的保密法规条文,还需掌握先进保密技术应用与管理。如涉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,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网络安全知识、数据分析能力。但实际中,部分人员素质难以快速跟上。一些单位保密员多为兼职,缺乏系统专业培训,对新制度理解不深、执行不力。同时,人员流动频繁,新入职人员融入与培训衔接不畅,增加管理难度,易出现泄密漏洞。

保密制度不断更新,是应对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,虽带来短期挑战,但长远看,对维护国家安全、企业核心利益意义深远。在实践中,应正视更新带来的利弊,通过优化配套措施、加强培训指导、创新管理模式等,化解潜在问题,让保密制度在变革中不断完善,为国家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。毕竟,在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的今天,只有不断升级保密制度这道 “防火墙”,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守好秘密安全的阵地。